首页

文档下载链接

蓝奏云下载
百度网盘下载
阿里云盘下载

外治与理疗笔记

目录

第一章刮痧疗法
第一节刮痧概述
第二节刮痧的用具和介质
第三节刮痧后的反应
第四节刮痧的操作方法
第七节刮痧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第一章刮痧疗法

第一节刮痧概述

【刮痧的起源】

元代医家危亦林写的《世医得效方》,是较早记载刮痧的医书。清代医家郭右陶编写的《痧胀玉衡》是影响最大的介绍刮痧疗法的专著。

【刮痧的作用】

一, 预防保健作用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

二, 治疗作用

(一),活血祛瘀

(二),调整阴阳

(三),舒筋通络

(四),信息调整

(五),排除毒素

第二节刮痧的用具和介质

二,刮痧的介质

还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开泄毛孔,疏通经络,排毒驱邪,消炎止痛等作用。

第三节刮痧后的反应

痧的颜色有鲜红色,暗红色,紫色及青黑色。痧的形态有散在,密集或斑块状,湿邪重者皮肤表面可出现水泡样痧。

刮痧半小时左右,皮肤表面的痧逐融合成片,深部包块样痧慢慢消失,并逐渐由深部向体表扩散。在12小时左右包块样痧表面皮肤逐渐呈青紫色或青黑色。深部结节状痧消退缓慢

刮拭后24至48小时内。出痧表面的皮肤触摸时有疼痛感,出痧重者局部皮肤表面微微发热。如刮拭手法过重或刮拭时间过长,体质虚弱者会出现短时间的疲劳反应,24小时内会出现低烧,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刮出的痧一般5至7天即可消退,慢者可延续两周。痧消退的时间与出痧部位,病情轻重,痧的颜色深浅有密切关系,位于胸部,上肢,阳经,皮肤表面及颜色浅者的消退较快;位于腹部,下肢,皮下深部,阴经及颜色深者消退较慢。

第四节刮痧的操作方法

一, 刮痧方法

用手握住刮痧板,使其一边靠在手心部位,大拇指及另外四指呈弯曲状,分别放在板两侧。

(一),面刮法

长边接触皮肤,刮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30至60度,以倾斜45度应用最为广泛。这种手法适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经络和穴位,也是最常用的刮拭手法。

(二),角刮法

小范围刮拭,板面与刮拭皮肤呈45度角倾斜,这种刮法多用于不宜进行面刮的穴位,

(三),点按法

这种刮法适用于所有骨骼的软组织处和骨骼的凹陷部位。

(四),拍打法

用刮痧板平面拍打体表部位,多用于四肢特别是肘窝和腘窝部,拍打面应先涂抹刮痧油。

(五),按揉法

用刮痧板角部呈20度倾斜按压在穴位上,保持吸定,速度较慢,按揉力度应深透至皮下 组织或肌肉,常用于对脏腑有强壮作用的穴位。

(六),厉刮法

刮痧板与体表呈90度角垂直,始终不离开皮肤,短距离(约1寸长)的前后或左右往返摩擦,这种手法适用于头部刮痧。

(七),梳理经气法

刮拭面宜长,一般以肘膝关节部位刮至指趾尖,常用于治疗操作的结束手法或保健刮痧时对经络进行整体梳理。

补法刮拭压力小,速度慢,刺激时间长,方向多顺经路走行,临床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体形瘦弱之虚症患者。

泻法刮拭力度大,速度快,刺激时间短,方向多逆经路走行,临床多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或形体壮实的患者。

平补平泻有三种方法,第一种为压力大,速度慢;第二种为按压力小,速度快;第三种为按压力中等,速度适中。长用于健康人保健或虚实错杂证的治疗。

操作时应始终保持适度的按压力,做到速度均匀,力度平稳,避免忽轻忽重,头轻尾重或头重尾轻。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

治疗操作中,刮拭经络应达到一定的长度,一般约4至5寸。一般以穴位为中心,上下总长度4至5寸,在穴位处重点用力。操作中一般需一个部位刮拭完毕后,再刮另一个部位。

刮痧操作中,一般以刮拭局部“出痧”为度。一般而言,多数部用中等力度反复刮拭20至30次即可出痧;肌肉瘦削,皮肤娇嫩的部位容易出痧;肌肉肥厚,皮肤坚韧的部位不易出痧。不要将出痧与否作为控制刺激量的唯一因素。

第七节刮痧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一, 适应症

(一),内科病症

(二),伤科病症

(三),儿科病症

(四),五官科病症

(五),妇科病症

(六),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