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气血,经络,脏腑损伤疾患的一门学科。历史上称为疡医,金镞,正体,正骨科等。伤科按摩学是以按摩为主要治疗手段,以骨伤科疾病为主要治疗方向的一门学科,是中医按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礼》中记载的“疡医”,既是负责“肿疡,溃疡,金疡,折疡”治疗的医生。
《黄帝内经》《素问》阐发的“气伤痛,形伤肿”以及“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等理论,一直指导着伤科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
汉代著名伤科医家华佗,创立了“五禽戏”。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创立了理,法,方,药一整套的辩证施治方法。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为我国第一部病理学专注,该书“金创伤筋断骨轮”中指出,筋伤后可引起营卫不通(循环障碍),创虽愈合,但仍可遗留神经麻痹和运动障碍的症状,并提出伤口必须在受伤后立即缝合的正确观点。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最早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的复位手法。王焘的《外台密要》主张用毡做湿热敷,以减轻损伤之体的疼痛.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第一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指出:“凡曲转……后时时运动,盖曲则得伸,得伸则不得曲,或曲或伸,时时为之方可。”
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认为,“颠扑损伤,骨肉疼痛,整顿不得,先用麻药服,待其不识痛处,方可下手。”危亦林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的人。
清代,吴谦著《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吴谦不仅把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还运用手法治疗腰腿痛等伤筋疾患,使用攀索叠砖法整复胸腰椎骨折脱位。此外,《正骨心法要旨》强调了正确使用手法的重要性,认为必须先“知其体相,识其部位”,才能“一旦临证,机触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一观点目前仍为世人所推崇。
中医的“筋”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四肢和躯干部位的软组织,主要指肌肉,筋膜,肌腱,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关节软骨盘等软组织。
凡人体各个部位的关节,筋络,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等,受到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因不慎而跌仆,闪挫,或体虚,劳累过度以及持续运动,经久积劳等原因,所引起的机能或结构异常,而无骨折,脱位或皮肤破损者,均称为筋伤。
“筋出槽”可以理解为筋的形态结构,空间位置或功能状态发生了异常改变,从而表现为筋强,筋歪,筋断,筋粗,筋纵,筋转等多种形式。
骨缝是骨关节的正常间隙,骨错缝则是骨关节的正常间隙或相对位置发生了细微的异常改变,从而引发以局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一,筋骨辩证
在按摩手法运用中,同样能够体现筋与骨的密切关系,如关节运动手法可以产生脊柱和四肢骨关节空间移位效应而发挥治疗作用,同样还有消除或减轻关节周围肌肉,筋膜病理性传入冲动的作用,从而治疗疾病,达到整骨可以治筋的效果;松解手法主要作用于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手法不仅可改善脊柱和四肢骨关节的稳定性,骨结构及节段运动的协调性,还可恢复和加强脊柱和四肢骨关节的运动功能,故理筋同样可以达到正骨的效果。
伤科触诊是判断疾病部位,解剖层次,疾病性质,轻重程度的重要依据。在诊断过程中,触诊的目的是“寻痛点,定层次,辩伤情”,特别在伤科按摩中,触诊更是手法治疗的前提。
外界各种至伤因素作用于人体,使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出现结构上的破坏和功能上的紊乱,即为损伤。骨伤科范畴中,损伤主要涵盖了骨折,脱位,筋伤。骨折指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脱位(关节脱位,脱臼,脱骱)指外力使构成关节的各骨骨端关节面失去了正常的对合关系,发生功能障碍。筋伤是因外来暴力,慢性劳损或风寒湿邪侵犯等原因造成筋的损伤,其含义与现代医学的软组织损伤大致相当。
筋伤
中医按其病理特点分为淤血凝滞,筋伤断裂,筋纵弛软,筋挛拘急和筋出槽等。
急性损伤
急性损伤包括是指由突发暴力造成的损伤。
慢性损伤
慢性劳损是指由于外力持续作用,劳逸失度或长期不正确的姿势导致的。
陈旧损伤
陈旧损伤是指受伤时间长(一般为2~ 3周以上)的损伤,陈旧损伤包括陈旧性骨折,陈旧性脱位,慢性筋伤及宿伤(陈旧性内伤)。陈旧性损伤的特点是一般有既往损伤使多为日久失治或久病未愈,或缓解后又因某些诱因而反复发作。
按筋伤的病理特点及损伤程度可分为瘀血凝滞(系指筋膜,肌肉的脉络受伤无筋膜,肌肉,韧带,的破裂或撕裂),筋伤断裂(含牵拉伤,撕裂伤和断裂伤),筋纵弛软(含神经损伤和肌肉废用性萎缩等),筋挛拘急(含关节僵硬和肌肉竟挛等)和筋出槽(即筋位异常,含肌腱滑脱,可动及微动关节的细微错缝)等。
一,外因
1,外力因素
(1),直接暴力
(2),间接暴力
1),传达暴力
2),扭转暴力
3),杠杆暴力
(3),肌肉收缩力
(4),持续劳损力
持续劳损力(累积性立),当代生物力学称为交变应力。交变应力可导致疲劳骨折(又称应力骨折)。
持续劳损治病多由轻及重,由表及里,由筋及骨,由气血及脏腑,或复加外伤而成急性损伤,但其本质仍是劳损,所以病势缠绵,反复发作。
《素问 宣明五气》中:“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劳所伤”。劳损病变还可累及脏腑,优以肾为明显。
2,外感六淫
(二),内因
《素问 评热病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年龄
2,体质
3,局部解剖结构
4,职业性质
5,病理因素
二.损伤的病理
(三),筋伤的病理
筋伤的基本病理变化为瘀血凝滞,筋伤断裂,骨节错缝。其特点是,(1),筋膜,筋腱的脉络受伤,血益脉外,形成血肿,导致局部气血流通受阻,运化失常,水湿停留于肢体的局部,继发水肿。(2),创伤血肿或炎性反应至使气血凝滞,脉络不通,而产生疼痛。(3),由于疼痛和肿胀的影响,或筋伤断裂,或骨节错缝,或神经损伤,或关节内软骨板破裂,至关节交锁,或受伤组织的粘连,纤维化,骨化,凡此种种,均可造成肢体关节的活动障碍。
一, 病史
首先问清患者的受伤情况,其次问清准确的受伤时间,再次问明伤后全身情况,最后要查问伤后的处理情况,详细询问伤后的治疗及练功情况。
二,临床表现
(二),局部表现
1, 损伤的主要症状
(1),疼痛
疼痛发生的机理是损伤后脉络受阻,淤血留内,气血凝滞,阻塞经络,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疼痛与损伤局部创伤性炎症反应,肌肉痉挛,骨膜或关节囊破裂,骨关节移位,使神经末梢受牵拉,压迫等刺激有关。
(2),肿胀损伤局部脉络破裂,营血离经,壅滞于肌肤腠理之间,故而出现血肿。加之局部气血流通受阻,运化失常,水湿停留而产生水肿。
(3),功能障碍
2, 损伤的特殊体征
(1),压痛
确定压痛点是寻找病损部位的最直接方法。
三,损伤的辩证思路
(一),筋骨辩证,注重触诊
1, 辨明筋骨位
筋骨辩证是骨伤科独具特色的辩证思维方式,也是连接诊断与治疗的桥梁。准确的筋骨辩证离不开对筋骨解剖的深刻理解,对疾病的充分认识以及触诊手法的精准这三个基本要素。
2, 触诊定伤情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说;“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软,骨硬,筋强,筋揉,筋歪,筋正,筋断,筋走……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
(2),触诊操作的原则
1),先远后近
2),先轻后重
3),由表及里
(二),气血辩证,四诊合参
一, 筋伤疾病的治疗原则
(一),筋骨病重
“筋揉才骨正,骨正才筋揉”
(二),急慢有别
“病无常形,治无常法,医无常方,药无常品”
(三),内外兼治
在筋伤治疗中需要把握“内外兼治”的原则,既要外治筋骨,皮肉损伤,又要内治脏腑,,气血的病变。
(四),预防保健
二,筋伤的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主要是指医者运用双手治疗筋伤疾患的方法,属中医外治法的一种。
(一),手法的治疗作用
1, 舒筋活络,消肿止痛
2, 错峰复位,筋位归槽
3, 解痉止痛,活络除痹
4, 松解粘连,通利关节
5, 防治废痿,促进恢复
(二),手法操作的原则
(1),明确诊断
(2),对手法治疗步骤做出计划
第一阶段:主要选用一些具有行气活血,镇静止痛的轻柔手法,使患者放松紧张情绪,适应手法需要,以达到松弛肌肉、关节,缓解痉挛,减轻疼痛的作用,如按法、滚法、揉法等。为第二阶段手法做 准备。
第二阶段:在轻柔手法的基础上,适当加重用力,给损伤局部以适当的重刺激,如拔络法、弹筋法等,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针对病症选用手法,如旋转屈伸手法、扳动类手法等。
第三阶段:经第二阶段治疗,患者往往有一些施术后的刺激反应,此时运用一些缓和的舒筋手法,以减缓局部反应刺激,从而起到整理收功的作用,如捋顺手法及抖、散、拍打手法等。
(3),熟练掌握各种手法
(4),熟练掌握局部解剖关系及骨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5),根据施法部位不同,
(6),施术时应思想集中,从容沉着
(8),正常掌握手法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三),手法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
(1)。急性闭合性筋伤,包括骨错缝,肌腱滑脱等。
(2),慢性筋伤,包括继发性筋伤及慢性劳损性疾患。
(3),骨折、脱位、筋伤等引起的关节僵直。
(4),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萎缩。
(5),退行性骨关节病,痹病等原因引起的疼痛,关节活动不利等。
3, 禁忌症
(1),肿胀严重者,肿胀局部慎用手法治疗。
(2),骨折、脱位及筋腱、韧带等软组织大部或完全撕裂者慎用。
(3),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特别是伴有脊髓损伤体征者禁用。
(4),伴有严重脑、心、肝、脾、肺、肾疾病者慎用。
(5),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禁用或慎用。
(6),施法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者慎用。
(7),肿瘤、骨关节感染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等患者禁用或慎用。
(8),妊娠妇女及各种传染病、精神病患者及对手法治疗有恐惧心理,不愿合作者慎用。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损伤或颈椎及椎间盘、颈椎周围筋肉退变引起的脊柱平衡失调,导致挤压、刺激颈部血管、交感神经,及神经根和脊髓等,产生颈、肩、背、上肢、头、胸部疼痛及其它症状,甚至合并肢体功能丧失等,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慢性疾病。
【解剖概要】
颈椎椎体较小,上面两侧偏后各有向上的骨性突起,称之为钩突,与上一个椎体下面斜形缺面合成钩椎关节。防止椎间盘向后突出。横突中的孔隙为横突孔,有椎动脉、椎静脉通过,横突上呈凹形与脊神经相适应。
颈部的棘上韧带最为粗大,又称之为项韧带。
颈神经有8对,颈神经根常因颈椎键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等原因而受压和摩擦,久之产生上肢的神经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甚至肌肉萎缩。
第三、四对颈神经支配后枕部。
第五对颈神经支配上臂外侧。
第六对颈神经支配前臂外侧和拇指。
第七对颈神经支配食指和中指。
第八对颈神经支配无名指和小指,及前臂的外侧
颈椎病是一种颈椎退行性疾病,
病因
不良的姿势。等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使椎间盘发生退变,导致关节囊和韧带松弛,椎骨间滑移活动增大,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久之产生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直接和间接地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而使颈椎病发作,这是本病的内因。
神经根型颈椎病
由于颈椎椎间盘、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灵床吧表现,其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
落枕又称失枕,是颈部软组织常见的损伤之一,临床上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疼痛、僵直、酸胀、疼痛以致转动失灵为主要症状。
【解剖概要】
名称 | 位置 | 起点 | 止点 | 作用 |
---|---|---|---|---|
胸锁乳突肌 | 斜位于颈部两侧皮下,大部分为颈阔肌所覆盖在颈部形成明显的体表标志 | 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 | 颞骨的乳突 | 一侧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伸。 |
斜方肌 | 上背及中背的表层。 | 枕外隆突,上颈线,颈韧带,第7节颈椎至第12节胸椎的棘突 | 上束纤维;锁骨的外侧1/3及尖峰突;中下束纤维;肩胛棘上唇及尖端。 | 上束纤维;上举及外旋肩胛骨,协助头部后仰,侧屈及旋转;中束纤维:内收(缩回)肩胛骨;下束纤维:下压肩胛骨 远固定时,一侧肌纤维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和对侧旋转;两侧肌纤维收缩,使脊柱后伸。 |
菱形肌 | 斜方肌深层 | 第6、7颈椎和1~4胸椎的棘突 | 肩胛骨的内侧缘 | 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肌纤维同时收缩,使脊柱胸段伸 |
肩胛提肌 | 位于颈项两侧,肌肉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深测,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面 | 上4块颈椎的横突后结节 | 肩胛骨的内上角 | 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使头向同侧屈和轻度回旋;两侧肌纤维同时收缩,使颈伸 |